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义叙述学译丛”出版

日期:2025年09月22日来源: 阅读次数:

近日,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义叙述学译丛”项目取得开拓性进展,首批译著《非自然叙事:小说与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叙事与叙述者:故事哲学》正式出版。“广义叙述学译丛”旨在系统引介国际叙述学领域重要理论成果,深化对当代叙述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本次首发出版的两部译著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两书作者均为国际叙述学界代表性学者。两本译著分别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坚教授、叶英教授担任翻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石坚教授简介:

石坚,男,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美国Lehigh大学英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原四川大学副校长、曾任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西方文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欧洲学研究。主要著作、编著和译著包括: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似是故人来——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寻找欧洲一体化之魂》《文化视野中的欧盟》《机遇与挑战:多变世界里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等十余部;主持或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主持或完成欧盟等国际横向课题十余项。在《四川大学学报》《南开大学学报》、European Foreign Affair Review、EU-China Observe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译著简介:

扬·阿尔贝的《非自然叙事:小说与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是一部系统探讨叙事研究中新兴领域——“非自然叙事”的著作。所谓“非自然”,主要指那些超越日常经验和现实逻辑的叙事形式与技巧,例如不可能的时间结构、悖论式的叙述声音、反现实的人物或叙事世界的荒诞构造。本书以小说和戏剧为例,将非自然叙事重新界定为物理、逻辑或人力方面不可能的情境与事件,从叙述者、人物、时间和空间四个维度区分了相互重叠的非自然叙事参数,结合认知科学提出了框架整合、文类规约、寓言式、讽刺或反讽等九种阅读策略。该书吸收了后经典叙事学的理论资源,结合大量文本实例,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再到当代实验小说,充分展示了非自然叙事的广泛形态,为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各种“非自然”现象提供了理论方法。

750E

叶英教授简介: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讲授“美国文学”“英美小说理论”“美国研究”“西方文论”“美国文化研究导论”“美国文化专题”“美国重要历史文献选读”等本、硕、博课程。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化、美国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种族问题及妇女问题等;著有《美国内战前和内战期间黑人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美国文化论集》,译有《人间真情》《富兰克林自传》和《叙事与叙述者:故事哲学》,编有《美国重要历史文献选读》(主编)和《美国文学经典教程》(合编),有数十余篇论文和译文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8828

译著简介:

英国著名哲学家与叙事学家格雷戈里•柯里的《叙事与叙述者:故事哲学》探讨叙事与叙事者的哲学关系,分析叙事的核心特征及其在人类沟通中的作用,揭示叙事与其他表征手段的不同,研究虚构与非虚构、文学与电影和摄影等不同叙事形式的共性,考察内视角、外视角、内部叙述者、外部叙述者、模仿、反讽等在叙事中的表现,关注叙事与心理学中的性格概念、共同关注概念之间的关系。该书提出: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是兼具意图性和交际性的人工制品;叙事的核心在于制作者的意图;叙事通过特定结构(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语言符号、文体手段、感官体验等)引导注意力,调动情感,表达观点,传递意义,体现制作者的意图,实现讲故事的功能。

5B0C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推进“广义叙述学译丛”后续翻译出版工作,继续促进国内叙述学研究与国际前沿对话,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