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讲座会议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会议 -> 学术讲座 -> 正文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兼谈体认语言学与体认翻译学“学术讲座

日期:2024年05月30日来源: 阅读次数:

5月14日下午16:00,二级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及中国体认语言学研究会会长王寅教授在江安校区外国语学院517教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兼谈 体认语言学 与 体认翻译学”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段峰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各年级同学参加。

首先,王寅教授指出了新文科思路下国内外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三大缺陷。他阐述道,当前的语言培养缺乏对西方哲学的全面了解,未能将后现代主义和认知语言学(CL)两者相融合,且未能致力于建构“本土化”语言学理论和翻译学。为了解决这三大缺陷并相应新文科的号召,《体认语言学》和《体认翻译学》将前沿性的后现代哲学与CL相结合,尝试建构我国本土的体认语言学(ECL)和体认翻译学(ECT)。王寅教授对体认语言学和体认翻译学的哲学立场进行了介绍,认为这两个新兴学科反思了索乔二氏的“唯心论”和“非人本观”哲学思想,大力倡导马列主义的唯物论、人本观,并结合后现代哲学等。

之后,王寅教授分别对体认教学法和体认翻译学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他认为,传统教学应该将事物经验融入语法教育,并从中教授学生知识与素质。因此,体认教学法强调从生活经验中的体验来解释词汇现象并进行语言教学,让教学走向科研并用科研带动教学。此外,基于对不同哲学理论、翻译观等思想的梳理,王寅教授提出体认翻译学是基于体认哲学与ECL的翻译观,而新文科视野下的《体认翻译学》一书则对西方哲学、认知科学、认知翻译学简史等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体”强调“唯物观”,“认”强调“人本观”,基于此提出了ECL的核心原则,即现实——认知——语言。对此,王寅教授以《红楼梦》的翻译为例,展示了不同译者在语言和认知层面、规划和异化层面的差异。

最后,王寅教授对国内外语言教学普遍存在的三大问题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新文科的核心是“跨学科”,而ECL和ECT二者都是基于马列主义的唯物论、语言哲学、后现代哲学等建构而成。通过跨界联合,体认语言学和体认翻译学都能良好地推动新文科视野下语言教学的发展。

王寅教授的讲座通过对体认语言学和体认翻译学的生动讲解,使同学们对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教学与学术前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王寅教授旁征博引、内容详实、论证清晰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发了大家对于语言学习的思考。在讲座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与王寅教授互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