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讲座会议

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会议 -> 学术会议 -> 正文

首届中华文化外译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4年05月31日来源: 阅读次数:

2024年4月20日,首届中华文化外译高端论坛在成都市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四川省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主办,《探索与批评》、《翻译学刊》、Forum for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以及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专业委员会协办。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包括四川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罗仲平同志、四川省社科联一级调研员胡毅同志;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熊林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相关专家及全国15所高校外语学院的院长和相关领域专家。此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谢宇副总编及20多名来自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和博士研究生也参与了本次会议。

开幕仪式

—开幕式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方小莉教授主持。方小莉教授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各位专家和嘉宾并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

—方小莉教授—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发表致辞。王欣教授首先向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办学现状以及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的研究特色。她表示此次论坛对外语学科发展与中华文化传播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王欣教授预祝此次活动圆满成功。

—王欣教授—

四川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一级巡视员罗仲平同志发表致辞。他强调外语学科在当下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对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形成研究特色,凸显外语学科的创新和优势;二是要逐步形成有高水平成果、高级别项目、高等级奖项的科研团队,提升外语学科的地位和办学水平;三是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发挥联结优势,提高基地的管理科学性和时效性;四是集聚高端人才,遵循开放式原则,广泛吸纳高水平的社会科学专家学者,为我省外语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罗仲平同志衷心希望四川省的外语学科能够发展成为“有内涵、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的优质学科,为助力我省成为社科强省贡献出坚实力量。

—罗仲平同志—

开幕式上,四川省社科联一级调研员胡毅同志发布了四川省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课题指南。本次指南的主题包含17个研究课题,分别是:中华典籍外译、中华典籍外译研究、中华文化外译、中华文化外译研究、巴蜀文化外译、巴蜀文化外译研究、巴蜀文学外译、巴蜀文学外译研究、巴蜀翻译家研究、四川国际形象传播研究、巴蜀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影响研究、四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研究、四川地区红色文化外译及海外传播研究、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外译及海外传播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作家外译及海外接受研究、成都城市海外影响力研究、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地区教育与人文交流。

—胡毅同志—

主旨发言

本次论坛共有四场主旨发言,分别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坚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俞森林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志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邹涛教授主持。

—石坚教授— —俞森林教授—

—刘永志教授— —邹涛教授—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大力推动学科专业融合,培养高端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董教授指出,在传播中国故事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的当下,高端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稀缺和理论研究的薄弱成为了当前外语学科人才融合培养面临的难题。对此,董教授认为高校外语学科建设应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价值定位、外语与非外语学科深度融合,以及外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培养。在此基础上,董教授进一步提出了三条解决路径:一是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推动国际新闻传播与外语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二是以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为导向,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三是加强平台和智库建设,使人才培养能够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董洪川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梁展教授作了题为《从“西学东渐”到“文明互鉴”》的主旨报告。梁教授从法国地理学家埃里泽·拉克吕谈起,分析了拉克吕关于文明交流的思想。对于世纪之交中国与欧洲间的冲突,拉克吕指出通过交换、教育和人员往来,不同文明之间的联合将越来越紧密,并最终部分地弱化文明间的差异。中欧文明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相互威胁,诸文明间出于生存需要而发生的相互影响和变化是文明自身发展的特性。梁教授认为,在从“西学东渐”到“文明互鉴”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外文学科需要明确自己的特质、宗旨和使命,以翻译、研究、反思、批判和汲取西方文明的养料为己任,肩负起再造中国现代文明和重塑新的文明主体的崇高使命。

—梁展教授—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的发言题为《中国概念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高教授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分析了“元宵节”、“猕猴桃”、“白酒”等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词典中的编纂过程是如何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高永伟教授也关注中国概念在英语中的接受情况,以“虎”、“关系”、“萨其马”等词汇为例,分析它们在英语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高永伟教授主持编纂的《当代英语汉源外来词词典》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料库。最后,高永伟教授指出构建中国英语的词汇体系是进一步促进中国概念传播的关键,主张有意识地创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从而在语言层面掌握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高永伟教授—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社会文化认知阐释》。文教授强调,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考虑接收者的价值观和民族心理。社会文化认知理论作为个人或群体解释分析和记忆有关社会世界中信息的方式,为我们在文化传播中获取精准知识和恰当知识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和正视中西价值观的差异,更要坚守中华文化价值观立场,充分考虑民族心理的共同倾向性、相对稳定性以及社会历史性。为了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文旭教授提出应坚持三个原则:正确性、可接受性和适切性(appropriateness)。最后,文教授总结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应以社会文化认知为基础,思考各民族的价值观和民族心理,用中国智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旭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玛乔瑞•帕洛夫及其诗歌批评思想的中国影响”。罗教授从玛乔瑞·帕洛夫的诗歌批评实践与思想入手,探讨了帕洛夫的技术诗学、文化回忆录与其他诗歌批评著作。罗教授介绍了帕洛夫教授与中国的深刻渊源,他认为这可以视为外国学者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中国学者对帕洛夫诗歌批评著作与思想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带来了一系列成果,如中美诗歌诗学协会、《激进的艺术:媒介时代的诗歌创作》《玛乔瑞·帕洛夫是学批评研究》等专著和论文、“帕洛夫研究”专栏等。最后,罗教授总结认为,帕洛夫教授创建并践行了堪称美国诗歌批评第三道路的“辨微阅读”,融合了新批评的审美性与文化批评的文化性,对中国的诗歌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良功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红薇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实践交流》。陈教授提到,2020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指导、支持下成立,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陈教授以具体事例介绍了研究院的四项工作内容:国际智库建设、开展横向合作、中外人文交流实践、基于中外人文交流和智库建设的人才培养。此外,陈教授还提到今年正在进行的两项工作,其一是推进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国钢铁》多语种建设工程,其二是促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的战略合作。

—陈红薇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郭存海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知识合作与中国在拉美的国家形象建构》。郭教授指出,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合作日益超越传统的政治经济领域而拓展至人文交流、经验知识分享和文明交流互鉴等更深更高层次。他从推进发展知识合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链接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发展知识合作的全球南方探索、中拉发展知识合作的创新实践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和拉美之间知识合作取得的系列进展。其中,郭教授着重提及第四个方面,并介绍了中拉文明对话论坛、中拉知识交流和合作计划、“拉丁美洲知识启蒙”工程、纪录片《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和中拉发展知识联盟等中拉发展知识合作的创新实践。

—郭存海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金冰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西之间:当代科幻书写的民族性与历史性》。金教授提出,如何通过科幻想象和科学视角对现代化尤其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进行反思,是当下中国科幻文学的应有之义。后现代科幻文学通过对工业化时代的英国社会变迁与文化变革的隐喻式描写和想象性重构,反思当下后工业技术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发展和带来的伦理危机,从而揭示伴随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崛起而诞生的科幻小说具有的现代社会启示录意义。金冰教授接着介绍了当代科幻书写的一些核心议题,围绕蒸汽朋克小说与后工业时代的科学想象及文化表征阐释了蒸汽朋克的定义、历史背景及其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最后,金教授特别谈到以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Ken Liu)为代表的丝绸朋克,指出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硬科幻”,而是西方科幻小说与中国古典“传奇”及“奇幻”的巧妙联姻。

—金冰教授—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建设有外语学科特色的哲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为例》。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中华典籍外译与理论话语系统研究、智媒时代中华典籍多模态翻译模式研究和中华典籍语料库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随后,王欣教授阐述了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的五项建设内容:一是打造多语种翻译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研究高地;二是全力推进巴蜀文化外译与研究,讲好巴蜀故事,助力四川形象走向世界;三是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翻译与国际传播高端人才;四是建设“中华文化外译”的资政服务体系;五是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翻译对话和学术交流。

—王欣教授—

闭幕仪式

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熊林处长发表闭幕式致辞。熊林处长介绍了四川大学和川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历史底蕴和发展情况,指出中华文化的外译与研究一直受到外语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四川省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主线,着力打造四川第一、西部领先和全国一流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平台,积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有效途径,旨在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并为形成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提供重要智力支撑。最后,熊林处长表达了对研究中心蓬勃发展的殷切期望,希望在场专家学者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

—熊林处长—

在揭牌仪式中,熊林处长和王欣教授共同为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揭牌。

最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进行论坛总结发言。王欣教授表示,此次论坛的召开离不开各方的大力协助,由衷感激各位专家的参与、四川省内同仁为中心的建设给予的帮助以及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的激励和支持。

本次论坛汇聚了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就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指导意见。四川省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的建立,有效地整合了跨学科和多语种的学科建设力量,将极大地助力外语与国际传播的融合人才培养,服务于“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中华文化外译和中外文明互鉴过程中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