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讲座会议

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会议 -> 学术会议 -> 正文

“人工智能与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暨第二届中华文化外译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5年04月17日来源: 阅读次数:

2025年4月12日,“人工智能与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暨第二届中华文化外译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众多高校外语学院的院长和相关领域专家出席了论坛。

大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熊辉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致辞。

王欣教授向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简要介绍了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办学现状以及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的研究特色,说明了举办此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的重要意义。王欣教授发布了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2025年度的课题指南。

本次论坛共有六场主旨发言,分别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欣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楚军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志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吴永强教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方仪力副研究员、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国宏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彭青龙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话语的世界表达与全球传播的核心问题及破解之道”。报告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解决策略。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教授则聚焦于“中华文化外译史研究及其他”,从历史维度梳理了中华文化外译的发展脉络,为当下外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闫教授认为,从全球视域出发,结合翻译史学、文化传播学与数字人文方法,构建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考察的中华文化外译史研究范式,不仅有助于深化文化外译的历史认知,也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启示。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教授的报告从文学翻译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美国意象派诗人的翻译与创作,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问题,为中华文化外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郑体武教授在“论AI翻译应该缓行”的报告中,指出了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优势和引发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郑教授认为,应当对AI翻译的发展与应用保持必要的审慎,推动“技术赋能”与“人文把关”的有机融合。在政策引导、教育培养和行业规范层面,设立合理边界,引导AI翻译缓行而不止,既发挥技术优势,又守护语言的深度、文化的多样与人类表达的尊严。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俞森林教授探讨的题目为“训诂与典籍翻译:中国传统学术与中国式翻译话语构建”,报告从从词义考据、语境还原和文化阐释三个维度,梳理训诂学对典籍外译的方法论启示,分析训诂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基于中国悠久的训诂传统与典籍翻译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熊辉教授则以“鲁迅作品对外翻译传播的几种特殊方式”为题,深入分析了鲁迅作品在海外传播的独特路径,通过对这些特殊方式的梳理与分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提供经验启示与实践路径。

最后,王欣教授进行论坛总结发言。高度评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和深入交流。认为本次论坛从理论、实践与价值维度,探索人工智能与人文研究的融合路径,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为中华文化外译事业注入更多智慧与力量。王欣教授表示,论坛的顺利召开离不开各方的大力协助,由衷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